杭州求是新理想高复 发布时间:2010-05-07 来源:求是新理想 | 阅读次数:
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加大了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试题的呈现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试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杭州市2009年古诗鉴赏的平均得分率仅为0.75。学生因为阅读视野狭窄、答题技巧缺失等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古诗的内涵和意蕴,所以要鉴赏古诗,是无从谈起。
然而,无论中考古诗鉴赏的材料如何选择,问题的设置如何变幻,其考查的学生能力和价值取向都是基本不变的,我们以浙江部分地(市)的2009年中考古诗赏析的试题为例分析。如:
杭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曾巩《城南》: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湖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晁冲之《春日》:
(1)这首诗通过描绘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绍兴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中某些共同的特点。其一,古诗第一题着眼于从整体上对诗歌诗意的理解与把握,命题时主要就诗句中的重要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其二,古诗第二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第一题,基于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分析、欣赏古诗的主题、情感、形象、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实际上都考查学生对诗句意义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以上试题的第二题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或着重考查赏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如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如湖州市和温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用语的风格技巧,如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题等。
对于中考古诗赏析题命题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诗赏析题的考查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复习。如果,我们对中考古诗赏析题的设题再作剖析,我们还可以有以下的进一步发现:
古诗赏析第一题对于诗意理解的考查,多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命制问题:(1)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一题,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雨过”的情景,从而概括“雨”的特点;(2)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如2009年嘉兴市中考古诗赏析查慎行《晓过鸳湖》第一题:“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答题时,在理解第一、二句诗句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的具体景色。如果说,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属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那么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则属于形象思维层面的考查。(3)诗句语言的理解。这一类问题,还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前提下去思考回答,如2009年丽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禹?《泛吴淞江》第一题:“诗 中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
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这类问题一般重点考查在语境中对部分诗句的理解。
古诗赏析第二题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侧重对古诗语言、情感、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就目前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感悟诗人情怀、分析诗句手法、鉴赏诗句语言等。如:2009年台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雷震《村晚》第二题:“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09年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第二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二题:“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无论哪一类赏析,都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意蕴的前提下去作具体分析。
除却了解诗歌赏析题的考查形式外,在古诗赏析的备考复习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效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真正读懂一首古诗,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解诗意。所谓解读诗意,即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诗句的大意。在通读诗句的过程中,要抓取一切能助于读通诗歌的信息,如诗题和注释等。2009年杭州中考古诗赏析题中对“路东西”的注释就对第一题的回答提供了有效信息。
第二,析手法。很多诗歌尤其绝句的三、四句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往往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呈现其欲表达的内容。诗歌赏析中,对于诗句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由表及里地把握诗句的内涵和深入理解诗人用笔的意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如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如果能掌握以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学生自然可以明白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中的“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是以暴雨之后“桃李花”和“青草”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以“野火”衬托“青草”。
第三,悟情感。读懂一首诗歌的标准当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而感悟诗人情感又并非易事,如在回答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多数考生的答案只拘于浅显地喜爱或赞美春天。古诗赏析复习中,很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可行的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从而使复习达到有效甚而高效。为此,不妨采用如下一些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