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8日,学考选考就要来了。对于大部分2019高考生来说,这次考试是他们的第二次选考,也是在6月高考前唯一能够刷新选考科目成绩的机会。怎样高效复习,获得更好成绩?不妨看看一线学科老师的备考点拨,今天先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科目。
思想
政治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这届考生和本次考试的实际特点,就政治学科的备考复习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调好心态,积极迎考
心态影响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经历了“一考”的考生,在“二考”来临之前,心态往往更为复杂、多样。就“一考”的分数来说,有的同学对成绩比较满意,复习的紧迫感、积极性不够;有的则很不满,一定要取得更高的分数,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临近考试,复习不得法、效率差等原因,更加烦躁。
上述不良心态必须尽快调好,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二考”。考生不妨作以下尝试:
分析自我,制定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适的考试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正如俗语所说“跳一跳,摘到桃”的程度比较理想。
细化时间,合理安排。复习不能太随意,时间不能白浪费,应将考前时间做详细打算,合理安排,高效利用。可将学校的大考作为时间节点,也可以周为单位,考前几天要细化到“天”甚至“半天”。
放平心态,积极暗示。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嫉贤妒能、喜怒无常,而应放平心态、相信自己、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寻求帮助,调适自我。有的时候,学生自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必要时可寻求同学、老师、家长甚至医生等的帮助。这里特别强调,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有能力、有经验、有办法,必要时向他们寻求帮助,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把握考势,科学复习
考势,乃考试的方向、趋势。欲把握考势,广大师生须做好三个方面的研究:
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与复习备考的“纲”,应深入研究。当前应特别注意:细对考点,全面复习。所有的考题都以考点为依据,所有的考点均有可能出考题,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同时要关注变动,及时调整。变动的具体情况可参考《浙江考试》杂志2018年第5期中的相关内容。
研究选考真题。纵观历年来的政治选考真题,在考试性质、命题立意、试卷结构、试题难度、题目类型等方面总体上坚持了稳中有变、稳中求变的总基调。当下,要特别注意它的变化趋势。比如:更加注重能力立意、核心素养立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可能考问答题;按照考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考查,如2018年11月卷第24题“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考查、37题第(1)问“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考查,都是按照考前最新版本教材的表述;出现了没有模块限制的问答题,如2018年11月卷第37题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中国‘不怕打’贸易战的原因”;出现了开放型问答题,如2018年11月卷第39题第(2)问“面对‘港独’言行,为维护国家统一,请你为中央政府提几条建议”。
研究考试背景。2019年4月的考试是学、选考分卷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是选考考生居多的一次考试。预计试题总体会比较平稳,是否会出现新题型还有待观察。
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得基础者得天下”。相较而言,浙江政治选考试题并不是很难,大多数题目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往考生的失分点很多在“基础”上,“二次选考”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广大师生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上。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基础训练。不要做偏、难、怪甚至超纲的题目。尤其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这个模块,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复习资料、模拟试卷里的法律试题充斥着大量的超纲题、偏难题甚至错题。多做一些基础训练,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训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肯定没错。
回归课本。课本是最权威、最可靠、最管用的学习和复习资料。注重基础,就要将心回到课本上,回到课本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上,回到课本的解释说明上,回到课本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层次上。特别是基于浙江政治选考真题总体切入口比较小和运用课、框、目、知识点等作限制的特点,考生需非常熟悉课本的课、框、目等的标题和框架结构,深入了解目下面的段或者知识点,了解课本对每一个知识点是如何阐述的。2018年11月第38题“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本身并不难,考查的是基础,但许多考生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是从哪三个方面支撑说明的,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什么逻辑关系,不太清楚,所以得分不理想。
抓牢“重点”,全力突破
重点就是“牛鼻子”,抓牢了重点,就是抓住了关键,能够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实现全面突破。这里的“重点”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本重点、c级考点、教材改点、时政热点、自身“弱点”等。下面主要就教材改点、时政热点、自身“弱点”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改点。如上所述,“考核条目所涉及的内容以考前最新版本的教材为准”,考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中政治教材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涉及内容很多,表述变化很大,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最新表述,按照最新讲法来掌握。
时政热点。政治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政治考题必然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联,浙江省近些年来的政治选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比如2018年11月试题就考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纠纷、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展望2019年4月的政治选考,可能会涉及到的时政热点有许多,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嫦娥四号探月工程、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北斗三号系统组网运营、推广“枫桥经验”、美国中期选举和政府关门、英国脱欧等。
自身“弱点”。即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同学们可通过自我反思、老师分析、系统诊断等方式和途径,剖析和了解自己的短板与不足,看看自己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哪些能力还有欠缺,哪些方法还不会应用,哪些问题还不会解答,哪些错误还经常在犯等等。把它们罗列出来好好梳理,认真研究。然后可通过重点记忆、同学互助、请教老师、专项训练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专项突破,靶向治疗,补齐短板,实现改进和提升。
善用方法,高效解题
考试有规律,解题有方法。在复习备考中倘若能够掌握一些考试规律,运用一些解题方法,必将使你的备考事半功倍,为考试锦上添花。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
考试时的注意事项。利用好考前发卷时间。试卷拿到手但还不能答题时,除了检查试卷完整性、填写姓名等信息,还应大致浏览一下问答题,看考查什么知识等,这样大脑就可潜意识思考起来。若还有时间,就可开始在脑中“做题”了。建议按照顺序来答题。有的考生习惯先做问答题,这不利于考试时间的把握和调整。判断、选择大多考基础,而且分值占大头,先把它们做好了才利于心中有数地做好问答题。建议判断题全部做完后立马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I和选择题II也一样,这样既不容易填涂出错,也可使大脑在填涂的过程中得以适当的调整和休息。做好检查修改完善工作。检查主要看答题卡的填涂、问答题的区位、答题有无遗漏、题目的理解和作答等是否有误或不足。修改主要是将错的改正,客观题明确是错的一定要改,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要慎重修改。问答题尽量少修改,主要是完善,对原有答案进行补充、拓展。
解题时的策略方法。每种类型甚至每道题目都有自己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这里分类简要说明几种。判断题。说法过于绝对的往往是错误的,如2018年11月卷第3题“任何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也越多”,其中“任何情况下”就属于说法过于绝对。选择题。四选二的类型最为常见。一般来说,四个题肢里能够比较容易地确定一个一定要选或一定不选,这样就会排除一至两个选项,然后在剩余的选项中进行比较确定。其他类型的选择题也有它们的特点和方法,这里就不详述了。问答题。要注意审设问、审材料、规范作答。审设问时要注意:明确设问中的知识限定、切入视角、试题类型、分值大小等,为正确调用知识精准答题找准方向。审材料时要注意:善于通过关键词、标点符号等整体把握材料意思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基于设问审阅材料;结合知识审阅材料。规范作答时要注意:分点答题,科学运用学科术语,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兼顾答案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充分性,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针对训练,提质增效
考前加强针对性训练,对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大有裨益。下面就此做简要说明。
练什么?应该说考试的所有要求都是训练的对象,但在这特殊的阶段和有限的时间里,需主要训练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自身短板、心理调节、考试适应、解题方法、答题规范、做题速度、时间把握等。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不同,训练的内容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怎么练?训练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具体训练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的记忆,填空、默写这些传统的“笨办法”有时却不失为好方法;欲强化某方面知识、能力或者题型的训练,利用一些网站的组卷功能进行组卷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进行模拟考试或训练,各地市的统考联考试卷质量一般比较高,尤其是杭州统考卷、绍兴统考卷、嘉兴统考卷、湖州统考卷、宁波九校联考卷等;建议老师们根据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考试的预测把握,针对性地命制一份选考预测卷或考前适应卷,这样的原创恐怕要比简单地“拿来”效果好得多;考前两周继续有规律地做几份试卷,有利于知识保温加强、能力巩固提升。
历 史
2015年10月首次选考至今,浙江考生已经历了七次选考。对于考生而言,历史选考失分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是“记”不如人,基本史实的识记不到位或理解出现偏差。二是“技”不如人,面对新的试题情境缺乏必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以致出现“知道但没想到”“背出但没用上”的遗憾。提高选考复习的有效性,不仅要在“记”上下苦功,更须在“技”上使巧劲。
摆脱选择题“正确废话”的干扰
考生对近年来浙江卷选择题的普遍感觉是“难易分明”,其中前25题多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的考查为主,有的直接要求学生再认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等。考生只要基础知识过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这类题真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方法只有平时在“记”上花功夫。但如果是死记硬背,可能只应付得了这类直截了当的题,却很难驾驭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准确理解的题。如2018年11月卷第2题:
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显然,考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读懂学者的观点,理解“表面上划清了界限”与“实质上重建”的内涵,厘清“中央集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四个备选项中涉及的基本史实或历史概念有准确的理解,才有可能选出正确的选项。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和记住层面,更需要关注重要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把握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试题常以“这说明”“这表明”“这反映了”“据此可知”“由此可见”等形式开展设问,不妨把它们称为“这类”题型。“这类”题型通常以陌生、复杂、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呈现,通过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以2018年11月卷为例,第7、11、12、14、22等题都属此类,加试题部分的5个选择题更无一例外都是典型的“这类”题型,加之材料阅读量大、知识综合性强等原因,导致很多考生在加试题都遭遇了“滑铁卢”。近几年的浙江卷普遍存在加试题以“这类”题型呈现的情形。能否高效精准地解决“这类”试题,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决定选择题成败的关键,考生须引起足够重视。以2017年11月卷第29题为例:
29.【加试题】1930年6月30日,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同日,法国外长白里安将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寄往欧洲各国。“备忘录”建议在国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下设“欧洲议会”“常设政治委员会”“秘书处”;提出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以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通。“备忘录”反映了
①《洛迦诺公约》的精神
②欧洲联合的设想由来已久
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
④谋求法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这是一道不等量组合型选择题,也是典型的“这类”题,考生需要在精读材料中“备忘录”内容的基础上,对备选项逐一判断后再进行组合选择。解答“这类”试题时,可以遵循“两个符合”原则。第一,要看备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和设问角度,对于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的选项,可视之为“正确的废话”,如果可以断定该选项与“这”无关,甚至可以直接排除而不必纠结于正确与否。“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就是一个无关选项,因为材料中“备忘录”的内容并未谈及德国。同时,根据材料中“欧洲议会”“共同市场”等信息可以判断②能够反映,“备忘录”建议的欧洲安全体系是“在国联内”的,结合已学可以判断④也符合题意。所以,“这类”试题第二要看是否符合已学的基本史实或史学常识。在本题中,学生除了完整准确地获取并解读材料中“备忘录”的信息外,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如国联、《洛迦诺公约》等。
避免主观题“答非所问”的尴尬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懂问题无疑是解答历史主观题“磨刀”的功夫。没有真正读懂问题就匆匆作答,很有可能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所以,解答历史主观题的第一大关键就是读懂问题。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常见开场白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及“综合上述材料”四类。考生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其实是在提示答案的来源和出处,如“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答案来自上述所有的材料。
设问本身一般由设问动词、求答项和限定语组成。设问动词以“概括”“指出”“简述”“概述”“分析”等居多,可供考生参考决定答题的深度。求答项有原因、背景、观点、主张、内容、影响、意义等,不同的求答项会导致答案有较大的区别:如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又如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而意义仅指积极的一面。限定语一般有主体的限定、时空的限定及角度的限定等,可以帮助考生确定答题的范围,使答案更聚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读懂问题,是成功的一半。答好历史主观题另一个关键在于用好用足材料。审读材料时,可以将标点、关键词以及每句话的主语圈画出来,从而高效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如2018年11月卷第34题第(1)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共8句话,大致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前4句话叙述的是“世界背景”,后4句话是“印度背景”。进一步细读材料,找出“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列宁)”“欧洲的战争和革命”“印度人”“国大党”和“甘地”等关键词或主语,答案的角度和方向就明确了,此时离拿到高分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用好用足材料,需要具备三种能力。第一种是“找”的能力,考生最喜欢的是能够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这种情况较少,一般只能找到答案的线索。第二种是“概括”的能力,能够从材料中解读、归纳、提炼、总结出有效信息。第三种就是“回归教材”的能力,如果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些线索,考生需要根据这些蛛丝马迹联系、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可见要想取得满意的成绩,不仅要在主观题解题技巧上使巧劲,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用好用足材料离不开调用所学知识,更有不少试题是直接考查教材知识的。
两种实力架设“学以致用”桥梁
牢固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从容应对历史选考的硬实力。选择了历史学科,就意味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记”上下苦功。首先,记历史知识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尤其涉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时,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在考试状态下也很难灵活调动和运用,而且更容易遗忘。如考生对于辛亥革命、抗战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三者的意义常会发生混淆,症结就在于始终没有理解是哪一事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其次,识记时要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进入选考复习阶段后,要将不同模块间、选修与必修、中国与世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第三,要重视历史时间的记忆。时间有主次之分,复习备考时可以根据重要时间划分历史阶段进行纵向的知识梳理,也可以围绕某一重要时间进行横向的知识整合。如现代中国的历史,重要的节点性时间有1949年、1956年、1978年、1984年、1992年等。2018年11月卷第31题正是以1984年为切入点考查改革开放的历史,要求“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有了硬实力,具备了系统而精准的历史知识,可以增强考试时的底气和信心。同时,为了让这些知识能够在考场上真正派上用场,考生还有必要锻造自己的软实力,在临近选考的最后阶段适当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不断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历史的学习与备考没有捷径,唯有在“记”和“技”上下足功夫,因为历史一定不会辜负真正的实力派。
地 理
地理学科文理兼融,不仅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逻辑思维要求也很高,学科特色明显。一方面,人文地理的知识需要一定量的反复记忆才能准确、熟练地把握和应用;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的知识又要求逻辑推理和举一反三;同时无论文理知识均需要依托区域地理背景,因此对区域地图的识记、定位和判断都有一定的要求。作为此轮新高考改革的最后一次学选考合卷,一般来讲试题结构、特点以及难度均将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前面70分的试题难度较低,以学考要求为主,而后面30分的试题难度则明显提升。因此,在最后阶段备考的同学对于冲刺复习应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模块差异化策略。
研说明、重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永远是选考复习的基石,尤其对于前面70分的学考试题,历次考试均已明确考查的就是必修3册书中的基础知识和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选择题50分强调知识覆盖面,全覆盖必修3册书,部分知识点题干无法覆盖也大都通过选项进行覆盖。 20分的2个学考综合题,无论考试范围还是考查特点一般都会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展开,主要以亚洲、欧洲西部、美国三个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如洲界线、河流流向与地形、地质构造、天气系统、区位分析等。
试题素材直接或者间接来自教材的比重也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在近4次考试中,多次有近10个试题,约20分的试题素材与教材相关。
基于此,在最后复习阶段,建议同学们可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对照着考试说明条目,逐条逐片地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全景扫描式的复习和核查,及时查漏补缺。
30分的选考试题虽然总体难度较大,但是就试题组成和结构而言,在2组大题,8个左右的小题中,考查核心仍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如气候(主要是降水)成因分析及影响、河流补给及水文特征、区位分析以及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
抓主干、强能力
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始终是地理考试的旗帜。以70分的学考试题为例,必修3册书的考查分值比例大致在3∶3∶2,而必修Ⅰ第二章和必修Ⅱ第三章则是考查比重最大的2个章节,这一特点在选考30分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下表1是最近4次地理选考中,笔者统计的这两部分知识在100分中的占比情况。
必修Ⅰ第二章包含了自然地理四大运动中的三大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和水体运动,必修Ⅱ第三章则是人文地理核心——区位知识的主要载体。所以,核心主干知识、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一直都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基于学科特点,不同模块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考查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自然地理,吃透原理、逻辑推理、图文结合、综合思维、举一反三是重要的复习方式,而对于人文地理,则认知区域、建立模型、理清思路、加强审题、准确表达又是必须要巩固的有效能力。
在最后阶段备考中,一定要有“知识落地、心中有理”的意识和复习策略。一方面要主动地将这些核心主干知识按内在的逻辑和联系进行重组归类,构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打通和整合必修3册、选修2册教材和相关的地图册,把教材中系统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性知识具体落实到某一个典型区域中进行探讨、分析和整合。比如,针对高频考点气候知识时,同学们可以以世界某一区域如非洲(或亚洲等)为例,运用气候分析的原理、方法,对该区域气候的分布、特征、成因、影响、非地带性表现、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等知识进行细化落实,并结合各种区域图、示意图、原理图等方式图文并茂地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能力。
再比如,三角洲的成因大家都知道是流水沉积,但其实河流中沙洲的形成也是一样的。流水沉积作用的实质就是水流(外力)携带上游冲刷下来的物质(如泥沙)在流速缓慢的地方沉积而成。因此在解答这类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地貌的问题时,围绕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展开就可以了。
识特点、讲方法
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基本以文字、地图、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近几年来地理试题各类图表的数量不断增加,形式持续创新。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和地理选考试题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区域判读、图表分析和地理原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最后阶段的备考复习中一定要不断强化图表解读意识,讲究图表解读策略,提升图表解读和图文转换、图图转换能力。以读图为例,正确的读图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看什么(主题)——这幅地图要表达的地理原理(现象)是什么?
2.怎么看(步骤)——先看什么(如图名、图例等),再看什么(如主要图例的分布、数值等)?
3.看到了什么——图中信息读取后的各种结果。
4.想到了什么——与哪些地理现象、规律或原理有关?
5.如何转换和整合——与题干信息整合、图形转换。
只有掌握正确的读图程序和策略,才能够读懂各种地图,才能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实现正确解答。
针对综合题,尤其是选考2组大题,地理选考真题的参考答案往往非常简洁,字数较少。因此,针对这一学科特点,同学们在进行综合题训练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提升地理大题解答的几个能力: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和简洁性。要学会分点分层表达、注意因果逻辑关系、提升准确规范表达的能力。
分主次、讲策略
新课改和新高考强调核心素养,倡导学习“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因此以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立意命题,以地理实践素材为蓝本来考查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地理选考试题命题的重要趋势之一。如春节返乡、创意产业、全球变暖、区域开发政策等。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适当注意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能及时地与所学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社会热点和焦点在地理高考中往往是作为一个背景材料或区域地图载体的形式呈现的,考查的还是系统地理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所以,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中之重。
再比如,地球运动作为选考的必考考点,自新高考以来,考查的重点一直是时间计算(尤其是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同时辅以上述3个时刻的太阳方位示意图或者晨昏线的绘制。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复习应该有的放矢、讲究方法、重点训练。但由于地球运动的计算过程往往涉及条件转换,难度较大,且图形抽象多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很多同学在地球运动的复习中花了大力气却收效甚微。鉴于知识和能力特点,对于地球运动的复习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考试目标和定位本身就在赋分90以下,则部分复习或放弃也未尝不可,但若考试目标是在90分以上,则对于本部分知识的复习应该是讲方法、提能力、重实效。
下面笔者以2018年11月地理选考加试题29题中第(4)小题的地球运动为例,解释说明此类地球运动的一般解题方法和复习策略。
图2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
◇解题过程
1.找到并圈出题干文字关键词:图1甲地、 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2.图文信息整合:甲地在北半球,一年内日落时间和方位相差最大的2个日期应为冬至和夏至(因为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位与昼长有关,而昼长达到极值的时间应为二至日),由此推知P、Q两日应对应二至日。
再读图2可知,日落方位总体偏西,又因二至日日落方位关于正西对称,故而推知P、Q两日中间方位即为正西,在图2中添加辅助线以指示方向,如下图3:
读图3可知:P日日落方向为西南,由此得知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南,该日为冬至日,同理可得Q日为夏至日。
3.图文、文图转换。试题设问有3小题,第一小题求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常规。由于图1中甲地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因此不用考虑特殊情况最大值是否为90°,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为恒值47°,也可以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算出两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
后面两个小题难度较高,因为材料和图2给出的是P、Q两日日落方位示意图,而这两个小题要求解答的均与日出有关。因此需要再进一步地进行图文转换。先是根据P日为冬至日,推出该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短,再得出当日日出地方时达一年中最晚,数值最大(6点之后)。同理可得Q日为夏至日,该日日出地方时达一年中最早,数值最小(6点之前)。因此日出时地方时数值P日大于Q日。
第三小问“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需要根据前面所得结论—— Q日为夏至日,得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再画出常见的太阳光照图(如图4),读图即可知该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为西北—东南。
◇复习策略
地球运动的试题往往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建议大家首先要学会分解难度。有关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其实难度不大,但由于条件往往隐藏在题干文字或者图形当中。同学们对于这类计算类试题首先要有信心,其次,在日常备考中要学会耐心寻找隐藏条件、多加练习,熟练掌握计算公式。
本类试题中相对难度较大的是有关时刻数值大小的比较或者相关方位的推算或者绘制,在遇到这类试题时,同学们往往需要进行文图或者图图转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备考复习中,对于地球运动类试题要尝试多画图,尤其是对于常见光照图(如图4)的绘制要熟练掌握。
物 理
加试计算题承载着区分不同水平学生的重要功能,其得分多寡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最终赋分的高低,与此同时,加试计算题主要关联着需要学生理解和内化的程序性知识,复习和巩固有其知识固有的特征。经历一次选考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呈现以下特点:已经积累了一些题目类型,但离散而缺少系统性;形成了一些分析思路,但零碎而缺失指向性;掌握了一些解题方法,但肤浅而缺乏严谨性;领会了一些答题规范,但粗略而欠缺条理性。在二次选考的有限复习时间里,首先应解析已考试题,进一步夯实物理加试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构建较完备的类型结构,提炼解题线索,强化公式应用与计算能力;诊断知识短板,弥补分析与理解的思维缺陷;设计多样活动,提升规范答题水平。由此,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会有更好的复习效益。
加试计算题考查情况分析
截至目前总共七次加试计算题的考查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的区分度考虑,带电粒子在场(主要是磁场)中的运动及电磁感应仍然是两种基础类型,在背景的设置上淡化了以“原始问题”的方式呈现。
涉及到的规律相对稳定,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规律、动量规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等规律每年均会出现,只是题目情境设置不同,规律形式可能各异。比如考查动量规律,有时是动量定理,有时是动量守恒定律。就是考查动量定理,有时也会出现微元累积的单个安培力冲量或者安培力与恒力结合的合冲量,至于具体结合的形式也因题目所给已知条件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题型特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倾向:一是考查点更为全面细节,比如涉及磁聚焦的粒子在角度与宽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均匀性;二是同一电场、磁场随着时间或空间可变;三是需要学生多情形、分类别地讨论作答,比如最近三次选考中,23题的最后一问都选择了多种形式和可能性的问题。
复习思考
1. 掌握核心知识,找寻解题线索
加试计算题知识综合、过程繁琐、能力要求高,学生要想比较快地“入题”,则知识的储存需有序且丰富。根据选考考查的情况,结合解题的实践,我们可以尝试对高频题型细分类型,归纳凝炼物理量的求解线索,以便搜寻到解题思路,锚定解题方向,更便捷地提取知识。
研析特征,细分专题
从历次选考来看,加试计算题考查细节的趋势比较明显,比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难点主要是落在磁场中的运动描述,涉及粒子在场中的临界类型、磁聚焦类型等,复习时同学们可以依据试题特征,把重点专题的类型划分得更细小些,更精准地储备应考知识。因此,可以把粒子在单一磁场中的运动再细分为边界问题、临界问题等5类题型,如表2所示,在每个题型下再依据相异的约束条件,逐类进行提炼剖析。
整合思路,梳理方法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面对加试计算都会采取从目标物理量搜寻到已知物理量的逆推法来解决问题。倘若积淀的途径不多不全,学生的思路就会断在某个盲点上导致无法继续推演。复习时可以依据常见的物理量、物理模型和物理方法等,指导学生进行梳理整合,使学生有序地切入问题,增强解题的指向性。如图1为电磁感应中动量内容的解题线索,根据不同的受力特征、问题情境和已知条件,去关联目标物理量,探寻合理的解题策略。
2.考量知识落实,聚焦思维短板
加试计算题综合性和抽象性决定了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设法暴露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复习时直击学生的思维短板是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最直接的生长点。
错题专练,直抵能力缺陷
知识的真正掌握,只有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逐步达成,其中错题订正是最为有效的。教学实践中,不妨采用测试的形式对错题进行重练、专练。试题直接源自差错率高的学生习题,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统一练习的密集度进行不定时错题专练。组卷后的试题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原题不少于50%,另有一定比重是变式题,变式题可以方便地通过搜题软件找到。这样既能顾及到检查错题订正的目的,也能督促学生对错题方法的反思和拓展,达到真正内化知识的初衷。
组织讲题,诊断思维断点
众所周知,表征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审题时对题意深刻理解的过程,通过所学概念、规律对获取信息进行文字表述、列表格、画图等形式的加工,全面理解问题情景,厘清量值关系,特别是关键性条件,最大限度揭示题设条件的本质,建立模型、选择合理策略、对接物理规律,从而顺利完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转变。由于学生知识与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表征也会有差异,选择问题解决方案就会有不同,这直接关乎问题能否解决或合理简洁地解决。
然而,学生呈现给教师的往往是纸面的问题解决方案,是思维的结果,很多时候无法推断学生究竟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无法探知其思维过程。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板画等来“讲述”对问题的理解,表征问题,能使学生隐性思维显性化,暴露思维链接时的断点和盲点,进而促使教师切中要害地指导学生的分析思维,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表征能力。
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组织学生讲题要侧重于学生是如何表征问题的,主要包括关键性条件有哪些,解决目标是什么,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间的关系,从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还需要怎么去做……即突出对于有效信息提取、模型构建和规律的抉择,而不必面面俱到地阐述解题的整个过程。选择的题目必须典型且有一定思维深度,可以一题多讲,也可以边板演边讲。在讲题中主要呈现的要素如图2所示。
3. 缕析知识条理,注重答题规范
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仅仅因为答题规范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得分上的不少差距。而规范答题绝非靠考前教师的反复强调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如何强化学生规范答题的自觉行为?
示范指引,明晰标准
晓其意才能明其理,要让学生明白描述物理问题,应该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突出重点,而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譬如多过程多物体问题的过程、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参考系是必须交待的等等。
在给学生明晰标准后,教师可以在PPT上呈现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同一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答题图片,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评析,随后把参考答案呈现给学生进行对比说明。收集有代表性的联考答卷,分成几种类型进行展演:满分中既有简洁清晰的,也有繁杂啰唆的;同分(未满分)的既有采到有效得分点的,也有茫无边际的……当然也可以包括堆砌一堆公式也没有得分的答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如何回答才是明了有效的。
多维批改,实践强化
复习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批改体验,通过个人揣摩与相互启发,学生研讨与教师点拨相融合以把规范落于实处。比如学生对照评分标准对统一测试卷进行自批;小组间对调批改,并依照评分标准详细标出得分点位,在必要处注明缘由;还可以把学生的答卷复印一式两份,由教师和学生本人各自进行独立采点批改,随后教师安排一节比对点评课,对之所以存在得分差异进行说明和强调,提供机会让学生阐述对批改不同的看法;还可以准备几份典型的答卷,用软件投放于屏幕,让全班学生进行现场批改,再与实际批改进行对照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答题能力可以得到明显加强,应得分数基本能得到,特别是原来不太重视答题规范的学生,提分的效果尤为明显。